来源:中国音响师网
声学平话 (一) 开 篇 语
作者:
编辑按:很久就有一个想法,想请一位录音师,一位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造诣,同时也对发烧音响(可能这个名字不规范)感兴趣的录音师与发烧友谈谈心。因为作为编辑的我,经常看各种类型的稿件,自己也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但也发现有许多发烧友在走弯路,因此想组织一篇文章叫作""录音师谈发烧",可巧看到谢倍伟先生的文章。此文读下去越读越有味、越兴奋。作为编辑看到一篇文理通顺、论点清晰、言之有物、正中时弊的文章是很兴奋的。写了这麽长的废话是想让读者、发烧友、甚至初涉音响领域的工作者注意此文,在轻松中你会学到许多东西。
(一) 开 篇 语
(圣经)里有个故事,说某地的人们修了个通天塔,眼瞧着就要完工了,上帝担心俗人上天、人神混淆,就一夜之间让人们操起了南腔北调。第二天起来,人们各自讲着互不明白的语言,再也无法沟通,修塔的计划也就因为言语的不通而夭折了。正如那年全国人民都跟秋菊学会了"要个说法","去年又学会了把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己扛"全国通行的词汇成了日常交流中,心照不宣的默契。前年(马桥词典)很是闹腾了一阵子,不过也让人们认识了马桥这地方的特有词汇。最近,看了篇"发烧友"写的文章,文中提出了他对欣赏音响时的种种看法,可是我却发现我的"音响词典"与他的"音响词典"中的某些词条有点差别,比如他给"音色"一词的解释是:声音的颜色,如红色、兰色等等。看来大家要想沟通,真要统一一下共同语言。我与我身边的一些发烧的朋友也存在着不少观念上的差异,我不想说服谁,只想通过(声学平话)用最实的语言陈述我的音响观点而已,另外,也希望文中提及的若干年来自己在录音行当中的小小体会,能给我的同行们一点帮助。
响度
声音就是振动,振动可以用频率和振幅描述出来。频率与振幅分别对应于人耳对声音的主观感受中的音调与响度。然而人们通常听到的声音都不是单一频率的声音,这种包含了多种频谐成分的不同便决定了人耳对声音的第三个主观感受──音色。
但是如果严格地说,上面的提法也不完全对,正确的说法是:响度主要与声音的振动幅度有关;音调主要与声音的振动频谐有关。
声音的振动幅度确切地说是对应于声音的"声压级"这个 物理概念的,也就是说是可以通过设备测量表现出来的声音的压力的大小,但是如果两个声音的声压级一样,人耳对不同频率而声压级一样的声音,听觉感受它们的大小也是不同的,所以这就引出了一个"响度"的概念。也就是说人耳对于某些频率集中在1000HZ到4000HZ这个区域,而最敏感的是3000HZ左右的声音。说起来也很有趣,婴儿的哭声大部分就是集中在这一频段附近,大概这也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婴儿不需花费太大的力气,就能让父母觉得哭声最响。
人耳对于高频、低频的敏感程度都会有所下降,一般人们常用20──20000HZ来表示人耳的可感频率范围。事实上,很多人听不到12000HZ以上的频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高频感受的上限还要下降很多,也就是很多老人听不到蚊字叫声的缘故。打开电视机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个高频震荡声,大约在12000HZ左右,你可以试试自己能否听到。
人们经过研究和测量,得到一个等响曲线图,100HZ声音,必须要有近40dB声压级,人耳才能听得到,而1000HZ的声音,大于0dB声压级,人耳就能听到。因此,当改变听音的音量时,声音信号中的各频率的响度也就会改变,使人感到音色的变化,所以即使是再好的放音设备,小音量时,也会感到放音频带变窄、声音变弱;相反,即使是一个普通的音响设备,开足音量,也会让人觉得放音频带展宽、声音丰满。所以根据规定,在进行专业的主观音质评价时,建议听音区的放声级在80──85dB。
正因为音量的改变会造成音色的变化,所以录音师在调音时,要尽量保持监听音量的恒定。在大一些调音台的总控监听模件上。一般都会有个DIM按钮,按下它可以将控制室监听音量衰减几十分贝,就是为了保持控制室监听音量选钮不变的前提下确实又需要暂时关小音量而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