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音响师网 作者:赵顺华
当评论一场舞台综合演出或演唱会的音响效果时,评论的不单单是电声设备,还有建筑声环境、音响师的艺术素养、设备调控水平等等。任何一场成功的演出,都离不开音响师们在技术设备和艺术构思上进行精心的设计、艺术创作的处理和准确的操作,使之产生巨大的听觉冲击,才得以完成的。调音工作从技术和艺术的构思来看,应该是三度创作,既然是创作,那就要比原始的声音更加甜美悦耳或震撼艺术作品的环境声。
1.音响技术发展的起源
音响技术就是研究可闻声的发生、传播,声音信息的加工处理,声音信息的记录重放,声学环境对音质的影响以及生理心理因素对听觉影响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和应用技术,其最重要的研究目的在于如何获得最佳的听音效果。这里的“音响”是指人耳可以感知到的各种声响。
音响技术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技术,其发展历史近千年。当时的能工巧匠们在建造教堂和一些剧场之类的建筑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建筑声学方面的技巧,使得在没有任何电声技术的情况下,可以让众多的听众在很大的场子里听清讲演或演出,这不能不说是古老而又原始的音响技术。
直到20世纪初,著名物理学家赛宾(W.C.Sabine)提出室内混响时间著名的计算公式,开创了建筑声学这一学科领域,室内声学的设计,才开始有了一套相对完备和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欧美等国建造的一批可容纳1000-2000人的大型音乐厅、歌剧院,在完全不用电声技术的情况下,可以保证每一位观众清晰地听到独唱或独奏的声音。显然,这种建声设计应归属于音响技术的范畴,它是音响技术的起源。
2.音响技术中的电声技术发展历史
电声技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由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和贝尔发明用于电话机的碳粒传声器开始,1881年曾有人以两个碳粒传声器连接几对耳机,作了双通路的立体声传递表演。大约在1919年第一次用电子管放大器和电磁式扬声器做了扩声实验。科学家们把机电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电声领域中,于是电声学就有了理论基础。随着电声换能器理论的发展,较为完善的各类电声设备和电声测量仪器相继问世,大大促进了电声学的发展。
电声转换器是把声能转换成电能或电能转换成声能的器件,对它的研究是电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支。各种电声换能器,尽管其类型、功用或工作状态不同,它们都包含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即电系统和机械振动系统。在换能器内部,电系统和机械振动系统之间通过某种物理效应相互联系,以完成能量的转换;在其外部,换能器的电系统与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回路,或前级放大器的输入回路相匹配;而换能器的机械振动系统,以其振动表面与声场相匹配。所以设计电声换能器要同时考虑到力—电—声三个体系。
电声技术是电声领域中发展得比较快的一个分支,在政治、军事、文化各个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应用于有线或无线通信系统,有线或无线广播系统以及会场、剧院的扩声;录音棚、高保真录放系统等;此外还应用于发展中的声控语控技术;以及语言识别和声测等新技术。总体来说,主要包括录放声技术、扩声技术以及与它们有关的电声仪器和电声测试技术等。
放声技术是系统中只有磁带机、光盘机等声源,没有话筒,不存在声反馈。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将原有录好的优良音质声源,如何在重放声音的系统中,保持声音信号原来面貌的能力,包括对声音信号进行必要的美化和加工。它是扩声系统一个特例。
扩声技术主要包括:声源和它周围的环境、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传声器,放大电信号并对信号加工的设备,传输线,把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的扬声器和听众区的声学环境。扩声不同于放声之处是传声器和扬声器处在同一声场内,因此扩声系统是具有反馈的系统,在通路增益足够大时系统就会失去稳定性,并过渡到自振状态,产生啸叫。所以在扩声技术中除了对声信号进行加工美化外,为了提高扩声系统的最大功率增益,改进扩声质量和系统的稳定性,必须采取措施来抑制声反馈所引起的声音畸变。
目前,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声技术用于节目制作、扩音播控,已成为广播电视、音像出版、网络传媒、多媒体制作及声音创作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可见,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音响技术的核心就是电声技术。
3.音响技术在综合表演艺术中的应用现状
音响调音(也称扩声)在中国历史不长。在传统的戏剧、戏曲、歌舞、音乐等艺术表演中,这门学科在近二十多年才得到发展和应用。由于受到早期科学技术的局限,音响调音及音响设备仅仅满足于将演员和器乐声音的音量放大,故称“扩声技术”或“音响技术”。在综合表演艺术节目中,人们从欣赏的可视性出发,总是有意或无意地突出了视觉感受的重要性,自然形成了人们通过表演场面来欣赏艺术作品的习惯,而忽视声音艺术效果的偏见也越来越严重。有的导演将它视为技术,这还比较尊重,有的将调音师叫做开关师傅,地位极低,重视不够,不认为有声音艺术的创作与设计,导致目前能进行音响艺术设计和操作的人才越来越缺乏,高档的演艺设备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而培养这类人才的高校也极少。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为表现手段。同样音响调音对高科技的音响设备和技术手段也是依赖较大。国家从2002年开始,把这个职业名称叫做“音响调音员”,职业定义:“在歌舞厅、节目制作间及音乐(文艺)演出、公共场馆等场所,运用专用设备,对声源的音量、音调、音色进行调控的人员”。职业等级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在制定的《音响调音员国家职业标准》培养要求中,全日制职业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400标准学时;取得初级资格并从事工作2年后才可晋级中级,同时不少于350标准学时培训;取得中级资格并从事工作3年后,晋级高级,同时不少于250标准学时培训;取得高级资格并从事工作3年后,晋级技师,同时不少于150标准学时培训;取得技师资格并从事工作3年后,晋级高级技师,同时不少于100标准学时培训。从培训的相关知识内容来看,初级、中级基本都是电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知识,晋级高级才涉及一些建筑声学和国家及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晋级技师涉及了一些音响美学和声音主观评价知识。晋级高级技师涉及到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知识和国外文艺演出特色的知识。由此可见,这些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基本都是以技术为主,缺少了各类乐器、声学的特性、声音频谱分布知识及音乐素质,缺少了操作中与艺术结合的方法和技巧。这需要相关工作有待改进和完善。
音响调音是一门相当高深的学问,任何一场成功的演出都离不开音响师对技术设备和艺术构思的精心设计、艺术再创作和对设备的准确操作。从它的技术和艺术的构思来看,音响调音应该是一种三度创作。
4.调音艺术与三度创作
什么是调音艺术?调音艺术是以艺术修养为基础、主观评价作判断、以科学技术为表现手段、以艺术效果为最终目的而进行艺术创作和整体设计的专门学科,其任务是对表演艺术作品的声音进行三度创作。任何一场成功的演出都离不开音响师对音响技术设备和艺术构思的精心设计、艺术再创作的进行和对设备的准确操作。剧目演出的成功与否与音响师有关,他不仅要具备高超的音响技术技能和较好的音乐素质和文化素质,还需全面掌握各类乐器的声学特性及频谱分布。只有掌握了音响技术和相关的学科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通过技术与艺术有机的结合,才能完成或体现表演艺术作品的声音设计和准确的操作。中国戏曲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于建刚认为:“音响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相互交叉,科技重在求真,艺术重在求美,随着科学的发展,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也越来越艺术化”。
三度创作所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包括对各种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声音属性的了解,掌握或熟悉电声技术设备的各种功能及应用知识,了解建筑环境对声音的影响,对来自于表演艺术中的各种声音信号进行放大、音质修饰和效果加工处理后,依所需的电平值加以混合、分配,用以输送给还音系统重放。其中,音质修饰、效果加工处理、电平值的混合、分配,是一种艺术再创作的过程,音响技术只不过是一种操作技能的表现手段,是调音师的部分技术技能。图1是调音艺术所需的各种学科知识的关系图。
表演艺术中的声音是指语音、乐音及环境音响。语音为人物的对白、画外解说;乐音包含声乐和乐器发出的声音,由歌曲、戏剧和演奏众多体裁的乐曲构成;环境音响指演出所需要的现场声、大自然之声,如街道的喧闹声、室外的鸟叫声、天空中的飞机轰鸣声等。
如何用“声音”来突出表演艺术作品的主题或烘托剧情,并非一件易事。作为一名优秀的音响师,在设计和操作声音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节目的内容、剧情的要求,在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并按照导演的要求,才能在演出中,将各种强弱不等的人物的对白、歌唱声、音乐声、效果声的信号,通过调音台以后,即时地将这些声音信号依据剧情或歌唱的艺术效果,进行不同程度的放大、修饰、混合,然后再加上送到效果器处理的效果信号后,成为调音台输出的总信号,总信号进入房间均衡器后进行了一次加工,这种加工的依据是音响系统所处厅堂的建声特点,再由功放将信号进行放大推动音箱发声,这种组合的声音在响度上操作中一定要准确地配合剧情,才能够渲染戏剧气氛、塑造人物形象、创造典型环境、表现时代特征、激化和推动戏剧冲突等来揭示剧本主题。
歌唱艺术形式,无论是歌声、戏剧,还是乐器的声音,都不是一个单音,而是一个复合音。也就是由声音的基音和一系列的泛音所构成。这些泛音都是基音频率的倍数,物理学叫分音,电声学叫谐波,音乐中叫泛音。它对音色的特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泛音的数量和泛音幅度的不同构成了音色的频率特性曲线。这条曲线就体现了音色的表现力。频谱曲线,就是将音色的各泛音幅度的顶点在坐标上连接起来,这个包络线就是这个音色的频谱曲线。
在对人声的美化和修饰上,可以通过调音台上面的输入通道中的四段均衡器,对声音进行频率处理,来提高音色的艺术表现力。调音台中的四段均衡器分为4个频段,根据德国柏林音乐研究所资料介绍,它们是
高频:6-16kHz,影响音色的表现力、解析力。
中高频:600Hz-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清晰度。
中低频:200-600Hz,影响音色的力度和结实度。
低频:20-200Hz,影响音色的浑厚度和丰满度。
如果高频段频率过弱,其音色的色彩、韵味、个性就会失落;如果高频段频率过强,音色就会变得尖噪、嘶哑、刺耳。
如果中高频段的频率过弱,音色就变得暗淡、朦胧;如果中高频段的频率过强,其音色就会变得呆板。
如果中低频段的频率过弱,音色会变得空虚、无力、软绵绵的;如果中低频段的频率过强,音色会变得生硬、失去活力。
如果低频段的频率过弱,音色将会变得单薄、苍白;如果低频段的频率过强,音色会变得混浊不清。
一台高雅艺术的演唱会,与音。向师的调音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大歌星已经意识到音响师的重要性,自己特聘调音师的越来越多。一个优秀的调音可以造就一个歌手成为“星”,一个拙劣的调音师也可以毁掉一个歌星。音响调音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国际上从事音响工作的人,是相当受人尊崇的;特别是这个“师”的头衔,它要求高度灵敏的听觉辨别力加上熟练控制调音台的能力以及较高的艺术修养。才配得到“师”的桂冠。
歌曲的演唱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演唱技巧,所以也就要求音响效果把不同风格的各种类型的演唱都完美地表现出来。美声歌曲是体现音色优美;民族歌曲是体现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通俗歌曲是体现深沉的情感;而摇滚歌曲则是体现强劲的激情。由于歌曲的风格有所不同,其音响处理的要求也就不同。
美声讲究音色的优美,发声是经过专门训练,所以音色的泛音数量较多,幅度也比较强,整体音色的泛音结构比较丰满。因此,要求电声系统要有足够的宽频带,才能使低频泛音、中频泛音、高频泛音都不被阻拦地顺利通过。在艺术舞台上演唱,传声器与口形的距离一般在 20~60cm。其高度在人脸与口形以下,这样可以将脸露出画面。这种远距离拾音有一定的混响反射声进入传声器,使音色变得浑厚、自然,有弹性和空间感。
民族歌曲的演唱,由于民族歌曲的范围比较大,有些歌曲近似于美声风格,也有些歌曲近似于通俗歌曲的风格,所以其传声器的选择也各有所不同。在艺术舞台上演出民族歌曲时,也应选用电容式传声器进行拾音。但是,口形与传声器的距离要比美声歌曲演唱近一些,一般为20-40cm。
通俗歌曲的演唱,应选用手持近讲动圈式低灵敏度传声器,因为通俗歌曲是以深沉的情感为主要特点,所以应采用近讲、近距离拾音方式。这样就缩短了歌声音源与听音者的距离。从聆听心理学角度上讲,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伴奏音乐与歌声的比例,也是对调音师搞好一台晚会的音响效果的一部分,音响师需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在调音中对歌曲的曲调和旋律,恰如其分地控制好伴奏带的音量大小与歌声的比例,当放前奏曲或过门音时,可以将音乐声放大,在歌声进入之前渐渐拉下来,以便突出歌声和加深歌声的印象,一般乐队伴奏音乐与歌声(人声)的比例:美声、民族唱法、戏曲是3:7;通俗唱法4:6;摇滚乐5:5。
音量的调整,一支歌曲有时动态范围很大。当歌曲进行到高潮时,演员很激动,情绪很饱满,声级很强,容易产生过负荷失真。所以,这时音量需要压下来一点。当歌曲进行到深情细腻的弱声时,又需要把音量提升起来。
对于掌握上述这几方面的调音手法,还要求音响师对歌曲要熟悉,对歌手的演唱特点也要了解,而且要有调音经验。否则,音响师的调音跟不上演员的演唱,不易获得理想的聆听效果。
音响师将声音调响和调好,这之间有着很大差距。调响容易,调好难。绝大多数的扩声工作是现场操作,一旦操作有误则没有再改的时间和机会了,所以要不断积累经验,在操作时做到胸有成竹。
5.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高科技音响产品更新得越来越快。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现代化剧场的音响设备中,剧场的音响设备投资越来越大,国家级剧场的音响设备投资,已经高达1000万元以上,省级剧场音响设备投资在600-1 000万元之间,市级剧场音响设备投资在300~600万元之间,这么高的硬件设备投资,如果表演艺术团体的音响调音还仅仅停留在扩声上,而不了解音响调音艺术的内涵,不重视音响设计和调音艺术人才的培养,将会造成表演艺术中的声音艺术与视觉艺术的不谐和,也与表演艺术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作者认为,要搞好音响调音工作,音响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音响师要掌握应用声学、人耳的听觉特性、电声技术及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音响师要熟练掌握电声器材、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对这些设备、器材运用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去完成各项工作,并进行声音艺术的三度创造。
(3)音响师对各种声源的声音特征应该了如指掌,并要与人耳的听觉特性密切联系。
(4)音响师必须具有敏锐的听觉能力以及对声音品质的辨析能力。这里的听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耳本身的听力,取决于身体条件,若是听力缺陷者则不宜从事这项工作;二是对声音品质的辨音能力,这要靠不断的训练来逐步提高。
(5)音响师应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音乐修养,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并注意在这方面长期积累、逐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胜任这项工作。
相关文章
- 遗传算法在带通式超重低音音箱设计中的应用
- 公共广播系统的应备声压级和音质评价
- 定压广播、调频广播、网络广播解析
- 景 区 无 线 应 急 广 播
- 实现作息信号、校园广播、音乐欣赏功能的三合一
- 快速、简易测量CobraNet信号的延时量
- 紧急广播在广播系统中应用的几点问题
- 低SNR下汉语单音节清晰度测量与可懂度估计
- 移相整流变压器三维漏磁场和短路阻抗的数值仿真研究
- 有关几项声学特性指标的测量结果及测量结果的比较
- 公共广播同专业音响的差别及其他
- 大学校园广播宣传特点浅探
- 公共广播系统同专业音响系统的差别
- 可视城市街道公共广播系统
- 移相整流变压器三维漏磁场和短路阻抗的数值仿真研究
- 3G可视远程会议系统
- 关于《背景音乐》
- 声频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