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之前的第二步--心态篇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
说到个人素质对职场成功的影响,我的个人体会有一句话:“心态大于技巧,习惯大于知识。”
在一个现代企业里面,职业人能力固然非常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却还是一些非能力层面的东西。比如胛颐且黄鸾?肫笠档拇笱???」芾醋杂诓煌?魔校,但我们的专业知识、能力差别是不会太大的,可为什么几年以后大家的发展就会拉?
很大的差距呢?我认为非能力素质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众多的非能力素质中,心态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我们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持续成功的关键。因为人是情感动物,心态高低、健康与否,对我们非常重要。心态的外在体现最终形成为一种精神风貌;心态的内在体现则表现为它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斗志和对工作投入的程度。
我大学有个同学,就业时由于体检没有通过,没有能进入自己心仪的一家大企业集团,去了家乡的一家国营企业。在那里由于没有关系,一直在车间做工人,我曾邀他一起来上海寻找一个新的起点,他对我说,“你行,身体好,回上海闯荡闯荡吧。我不行了,在这里是没有什么前途,不过离家近,与家里人有个照应,就在这里将就下去算了”。这种消极的心态,使他选择了破罐子破摔的做法,消磨了斗志,很难主动地走出职业低谷。仅仅因为机遇没有垂青自己,就无法取得大的职业成就。
对新人而言,职业技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尚处于定型阶段,心态对职业生涯的作用就更大了。有的人心态非常浮躁,对社会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要求,从而导致对社会的高期望值得不到兑现,或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自己的单位亏待了自己,最终走上了频繁跳槽的职业发展之路,过上了跳蚤人生。
但也不乏另一个极端,许多新人早早习惯了最初得到的工作岗位,进入一种按部就班的轨道,等待岁月消磨掉所有的青春激情与锐气,沦入平庸,也是非常让人痛心的。我有一个高中的同学,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取得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前不久我与她联系,都整整五年了,她的分机号依旧没有变,她的工作依旧还是做出纳。五年里不知会有多少幸运的人民币钱从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生的手上经过了,但留给她的又是什么呢 ?在现代中国,一个大学毕业生的目标至少要定位于做一名管理干部,即使就业行情再差,象车间工人、办公室文员之类的岗位只能作为我们在某一个具体的工作阶段的选择,决不能成为我们长久的职业发展目标。要有一个概念,这样的岗位是新人的专利,等我们跨越了新人的行列,我们就要告别这些岗位,否则我们就是在与新人抢饭碗,挤压他们的生活空间。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入一个生机勃勃的良性发展轨道。
与此同时,新人也要注意,工作过程中不要太计较自己的职位。头衔只是个虚名,太高的头衔对新人不但没有帮助,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在青岛那家家具商场我很早就被任命为副经理,但我在制作名片时坚决不同意把它打上去。别人一旦把你当副经理看,就会要求你具有副经理的风度与气质,而作为一个新人,纵使能力具备了,社会阅历、谈吐可能都不足以支撑,这样只会使别人产生暴发户的感觉。还不如谦虚一点,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了,偶尔犯点错误他们也会理解,也乐于指教,我们也就有机会从他们身上学更多的东西。
过早地拥有了一个高的位置,有时还会给自己的发展带来负作用。我曾经面试过一个家电集团网络事业部的副总经理,非常年轻,刚从吉林大学毕业两年,他应聘我们公司销售部门一个区域经理的岗位。从能力上、经验上我们都觉得他是胜任这个岗位的,但我们担心他做过那么高的位置后,还能不能在这样一个基层管理人员的岗位上安心工作。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对他进行复试。谈话中明显能感觉得到他想在短时间内迅速返回同类位置的那种迫切心情,我们判断他已经很难在这样一个基层管理岗位上踏踏实实地重新奋斗一回了。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份超越了平常人的机遇,他竟然得不到原本就应属于他这样一个年龄段人才的岗位,你说职位对他有什么意义呢?对于新人,能拥有一份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得到切实的历练,比拥有一个看似显赫的头衔更重要。不要觉得你的同学是经理了,是首席代表了,就觉得自己的职业发展出现了问题。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们要比拼的是30岁后的职业生涯。如果30岁前,沉溺于这些东西,没有培养起真正的工作能力,那才是最失策的。
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不要害怕竞争,更不要排挤你的竞争对手。有的新人眼光很窄,只能看到眼前的机会,把自己的同事都看作是竞争对手,怕他们超过自己,在他们工作碰到困难时,不但不想帮助他们,有时甚至还会对他们的失败幸灾乐祸。我在青岛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我进入部门前原本有一名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同事,我刚进公司时也帮了我好多的忙,但等我崭露头角后,他依旧没有得到他认为理所当然的提升,他开始把我视为竞争对手,对我处处防范。如果我工作捅了篓子,他不但不再象过去那样帮我“补台”,甚至连提醒都不会提醒我了,等着看我出丑,我们之间的关系渐渐地变得生疏起来。那段职业生涯真的很艰苦,等我挺过去后,我一直想修补与他的关系,但我们的关系很难恢复到我刚进企业时那样了,心灵的隔阂一旦形成,消弭是很难的。
我在企业里面给新人搞培训的时候,常常告诫他们要把眼光放到整个人才市场看问题,只要在企业里面锻炼出了能力,企业自然会给你机会,如果企业不能给你机会,你的能力也可以到其他的企业去兑现。长远来说,社会还是公平的,分配的标准还是能力本身。所以,在职场上我们是与现在的和在终我们这一代还要加入进来的所有的职业人赛跑,角角落落里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要想保持自己持久的竞争力,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想方设法给跑在身边的人设绊子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相反,如果身边同事的能力特别强还能造就一个激烈的竞争氛围,从而能从工作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进一步完善我们自己,这就是鲶鱼效应的基本内涵。由于鲶鱼的存在,与它共处的小鱼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险,为了生存它们就得不停地提高自己的速度,从而使自己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新人若想早日脱颖而出,既要有远大的目标,还要有耐心,眼光要放远,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要拿出“十年寒窗”的精神,在职场上“学好文武艺”,然后以自己心仪的价位“货于企业家”。有了这样的心态,离目标的实现就更近了一步了。
(二)大学文凭,一文不值
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典型的金字塔型的,每个大学毕业生的背后可能站立着以十计没有得到上大学机会的同龄人,也正是这样,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尽管随着连年的扩招,大学文凭成为了中国现阶段贬值最快的商品之一,但许多刚入职场的大学生感觉依然不错。到企业后,动辄就这不合理,那没有意义,引经据典,似乎不卖弄一番就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结果惹得上司翻白眼,同事称“书呆子”。
我刚进入职场时这个毛病也很厉害,那时自我感觉同样好得不得了。一有空闲就特别喜欢与经理聊天,对公司的各项管理措施都品头论足一番,自己认为好的给它们一个管理学的解释,不好的就看它违背管理的哪个天条。现在想想也蛮幼稚的,但幸亏我当时碰到的人好,当时的经理非常希望我能快速成长,接替他的位置,这样他对我就很容忍,我们之间也建立了一种朋友的关系。
当时我们企业管理上赶时髦,开通了“企业人大学”,每周上课一次,就是讨论发生在企业中的一些真实的案例,形成一个积极的结论。我觉得它是展示自己的管理水平的一个舞台,发言总是特别踊跃。因为是案例讨论,都是真人真事,经理担心我树敌太多,反对我老在上面发言。我就觉得想不通,他们做错了呀,为什么不能批评呢?经理就问我,“你认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对么,别人也不知道怎么做对么,为什么总是你们几个刚毕业的人在发言呢?企业里面做事情哪里有那么多对与错呀,就那个条件,就那个环境,做得通就是了,你以为象教科书上说得那么理想呀?企业人大学站在理论的基础上说说罢了,还当得真呀。”
我当时很不以为然,但不久后我们也当了一回案例,我也就彻底理解他的话了。当时“企业人大学”已经在公司里面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他们部门有两个正式的员工和一个实习生,每周就制作那半个小时的课程,严重人浮于事,公司领导意见很大,坚决要求将那个实习生调到其他部门,让他们独立动手完成所有工作。但他们可能习惯了过去的分工,到要布置上课会场的时候就想要那个实习生去帮忙,这就不符合我们进行人员调整的初衷了,我们就比较委婉地告诉他们实习生下午工作忙,安排不开,他们非常恼火。而不巧的是下午那个实习生的所在的部门正好有活动,放了他的假,他们知道这个消息后就专门做了一个关于人力资源部官僚主义的课程,而公司领导虽然知道前因后果但还是通过了这个课程,于是我们就成了反面教材。那次我没有发言,听着大家侃侃而谈,听着经理做的自我检讨,我似乎一下子就成熟了,企业里面的许多事情其实都是演戏而已,过去的我只是刚毕业经历得少了,太入戏了罢了,又比谁聪明多少呢?
想想大学又给了我们多少呢?电脑是我们工作必需的工具了,我们在大学里也开电脑课,告诉我们电脑的发展,告诉我们数据编码的原理,数据库的使用方式,但在企业里面有用么?看看我们计算机等级考试里大块大块的介绍WPS的,我们在企业里面有几个用的上呀?人家自己看着傻瓜操作的步骤不在用WINDOWS-XP了么?我面试过一个交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生,谈完后,他知道我不是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的,很有点科班的自豪感。我就加了句,“你对人员考核有什么理解呢?”他回答说考核关键是要公平,要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我又问,“那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呢?如何设计定量的指标呢?”他就支支吾吾得与我打太极拳了。依照目前大学的教育方法与老师的水平,能从中得到一个观念体系就不错了,想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能力与技巧还是不现实的。
作为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出来的产品,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到企业里后,要把自己当一块白板来看,从头来,学习各项工作技巧。只有抱着这种空杯心态,大学里面学的理论框架才有用处,因为你在大学里面接受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你在工作中就会学得比别人快,学习的过程中也更有目的性。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大学培养我们的是一种素质,它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能力。
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好多的东西与自己在学校里面学的东西是不一致的。那时我们更会发现大学里学的东西之纯粹与在现实面前之脆弱。在我们这个盛行生存法则的社会里,保持百分百的科学与道德,能有生存的余地么?看看网上说的成为金领的第一要素——象狼一样凶残,一切以资本的意志为中心,这是根本大法,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象牙塔里是不教的,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自己去悟。所谓“千古腐儒骑瘦驴”此之谓寓意深远。
我一直深信,决定人能否成功的因素更多时候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说的极端一点,大学只是起了一个选择的作用,将这批人收拢在自己的门下,然后人才与大学之间产生了一个互动,大学给了人才一块金字招牌,而人才又再继续为这块招牌增辉而已。看看我们在工作中使用的东西有多少是大学给我们的,也就明白了。我们大多数时候还不是在靠一些非知识层面甚至非能力层面的素质在打拼么?
所以,千万别把大学当回事,到了企业,就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抓紧时间开始积累吧。
(四)没有谁能妨碍你的上升
许多人都抱怨,公司一批老员工学历层次不高,知识明显落伍,管理能力有限,却霸占着位置,不肯给新人机会。这的确成了中国企业的一个现实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从根子上来说呢,这是个企业发展历史阶段的问题。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还很年轻,改革开放还不过20年,改革开放之前的企业有多少还健在?所以大部分企业也就十多年的
历史,企业当初创业的那部分人几乎还活跃在企业中。创业时企业主对人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的,很难高屋建瓴地收拢一批人材,这就为企业运营的缺憾埋下了伏笔,反过来说,没有这些缺憾做个企业也就太容易了,大家都能去创业,谁来打工呢。企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之后,这批人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了,他们成了管理者很头疼的问题。如果从外面大量引入新人填充位置,会让他们产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觉,一旦他们认为企业的用人文化是积薪文化——后来者居上,他们极有可能破罐子破摔,与企业离心离德,在企业里面混日子。而这批人由于身居重要位置,又适应了企业的管理,他们事实上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骨架,新引入的人员不管能力有多高,但能否适应企业的文化,是否真的有意与企业共始终都是未知数,所以做出重用新人的决定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老板直接做出让老员工退出舞台的决定,看上去不失为一个快刀斩乱麻的方案,但这样的决定将对员工的忠诚度形成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使他所有的创业伙伴及以后的重要合作伙伴产生疑虑,从而动摇他们对企业的信心。象西汉初立时,借小过剿灭了几个分封的异性王国,最终导致其他异性王国自疑,包括为西汉建国出力最多的三个最大的功臣、一个自小一起长大的最好的伙伴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异性王国,陆续造反。
我曾就职过的一家企业也发生过因重用新人导致的企业危机。当时,那家企业红极一时,企业老总着眼长远,想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从一所名牌学府引进了一名副教授做副总,此举使企业原来的四名合伙人兼副总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感,他们趁总经理去俄罗斯考察之机召开董事会将总经理与那名副总一起开除厂籍。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成为当年青岛新闻媒体关注的一件大事情。这样因罢黜功臣而引起的企业危机几乎每天都在一再上演,许多企业因此元气大伤。在这两难的处境中,老板大都采取了骑墙策略,处理得不温不火,希望从中找到个度,结果往往也是两面不讨好,使这个问题成了企业得老大难问题。
抛开这个企业发展历史阶段不谈,用人本身对企业而言是件大事,企业都非常慎重,一般而言,在没取得老板的信任之前,想得到一个重要的岗位是非常困难的。这个信任感包括的东西很多:
一个是能力的信任。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让一个不是非常理想的人坐上一个位置,对企业而言将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人员更迭,处理不好会影响人心,所以企业对重要的人事安排总是非常谨慎的。如果你是幸运的,在你进公司之初就有许多眼睛注视着你,你的上司开始设计一个又一个的机会去测试你的能力,只要你作好了能力的储备,那么你的升迁之路可能会顺利点。但对新人投入这么多的精力是要下决心的,企业一般都不会有计划地去给你创造机会,所以绝大多数人要走一条更加漫长的道路。为缩短这个过程,我们必须主动地去寻找机会展示自己,只有通过一件件工作的积累,逐步地建立起公司对我们的能力的信任,然后寻找发展的机会。
二是职业道德与融入公司企业文化的信任。 对企业主而言,这比能力还重要。在企业的重要岗位上起用一个道德靠不住的人,能力越高,企业越倒霉。我认识一家非常知名企业的老板,在上海分公司里面起用的总经理是一个原来给自己搞行政工作的小姐,而她的手下都是一帮资历很高的老江湖。我开始很搞不懂,后来接触多了也就理解了。他们是搞培训的,由于分公司直接掌握客户与产品,而这些都是非常容易失去的,所以选择个能力平庸的人,虽然对业绩会形成很大的影响,但对经营的安全性而言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我们还看到过很多人,在以前的企业里面曾经叱咤风云,取得极大的成功,但被引进到一个新的企业中,却无法适应企业的氛围,出现业绩大滑坡的现象,出现这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现象与新人没有很好地融入企业的文化是有关的。还有一种员工,在刚进入一个企业时会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总是过不多久,心态、投入就开始变差,业绩也随之转向平庸,这样的人其实是在个性上有缺陷的,一般是欲望太多,坚持性太差,有时还夹杂着其他一些个性上的根本缺陷。这样的人虽然不缺能力,但做出点成绩也不容易的。我在邦成公司时有一个副总,做腻了大学的副院长,下海从商,到邦成公司前已经先后就职过几家企业,位置都很高,但都没有做长。根据我的分析,他的问题不在能力,他对问题看得很透彻,解决问题也有办法,但就是喜欢搞小动作,让上司很难受,而以他处的位置,直接面对他的是总经理,所以当总经理达到容忍限度的时候,也就是他走人的时候。诸如此类的问题,连老练的人事人员都不能很快判断的,所以通常情况下企业要下定一个人事上的决心,是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的。
一边是现实的压力,一边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种种原因使企业在用人上往往安于现状,求稳怕变,这是造成能力平庸者窃据高位的重要原因。针对企业用人的这种心态,新人的角度要想迅速奠定事业的基础,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是要有目的的选择就职的企业。在进入每个企业之前要想好自己到这个企业的目的。你如果想尽快地入模子,建立自己的职业技巧,那么你应该选择一个规模大、管理完善的企业,争取迅速地导入。而如果你发现在企业里面已经很难获得更多的历练机会,想通过跳槽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最好去选择中小企业或新创办的企业,这样的企业里面要艰苦些,你必须建立以青春赌明天的心态。
再者,关键还是要把目前的工作做好。企业认识一个人也主要是从他的工作去观察的。如果你整天工作小错不断,给领导捅篓子,你就会以一个负面形象进入公司领导脑海,以后你的前途也就定格了。尤其是基层员工,领导与我们发生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所以领导在判断时往往会从交往中不多的小事情入手去评价一个人。我经常提醒我的下属:周总理说过外交无小事,我们与领导接触也没有小的事情,处处皆用心,领导自然能够体会得到的。我以前做过行政工作,对这些体会还是比较深的。行政工作是非常繁杂的,但搞好的事情别人往往是不注意的,搞不好的事情,给大家带来不方便了,大家立即会感觉得到。所以对我们的不良的评价,往往不会是电话礼仪不好、复印质量不佳等问题,反而是花草不精神、车辆清洁不尽人意等鸡零狗碎的事情。
还有就是要注意适当地表现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如果你做的工作是一个与其他岗位发生面对面关系比较少的岗位,不处于中枢,单做好你自己的工作还是不够的,你必须注意让领导去了解你的工作,去注意你。企业里面有的“二八原则”,说的是企业里面80%的员工的工作是不被领导注意的,但他们负担了企业工作的主体部分,而另外有20%的人由于工作特别优秀或者特别差会被公司领导注意。毕竟,企业领导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人是比较少的,所以许多企业有重用秘书的传统也就不奇怪了,并不是秘书特别优秀,而是因为他们的岗位离领导特别近,所以秘书的才能容易被发现。在搞考核的时候,这种效应反应特别明显。目前盛行的企业考核制度依旧是有缺陷的,它还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与量化,从考核结果上看,就是每次考核,加薪、晋级的候选人总有一个框框,变化不大。所以,员工要想真正突出“重围”,必须有点不平常的东西。如本职工作做得特别优秀,给公司提了比较好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是文艺才能特别突出等,就会给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我在青岛最后一家公司工作时做了好多工作,但大多数都不为人知,但我创办了企业的刊物,并任责任编辑,发表了几万字的文章,却令我在整个企业、甚至集团里面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我来上海后,有一次在一个餐馆就餐,有两个陌生的小青年走上前与我寒暄,原来他们是我工作过的那家企业的工人。这是不是也能从侧面给大家一点启示呢?
长江后浪推前浪,说到底,我们新人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还是跟自己同时代的人,不要老盯着人家多年打下的江山不平衡,只要我们确信付出的比自己的同龄人多,工作比同龄人出色,时机成熟了,机会必然会降临到我们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