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广播技术网 >> 公共广播技术纵横 >> 公共广播历史 >> 中国古代在声学上的贡献
中国古代在声学上的贡献 1970/01/01 19:04 点击:252 / 回复:0

陈雷兵 发表于: 2008-11-27 09:16 来源: XYCAD中国音响设计网

在中国古代物理学中,声学的成就可以说是一技独秀,有特别加以记述的必要。 1)乐器制作与乐律理论
  中国古代音乐是世界文明中的一个宝库。河南舞阳县贾湖村的骨笛,是公元前5000~前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乐器。西周时期,见于《诗经》记载的乐器就有29种,其中频率固定的打击乐器有鼓、馨、钟、铃、(革兆)(摇鼓)等,调频弹拨乐器有琴、瑟,管类乐器有箫、管、埙、笙等。《汉书·律历志》已将当时的乐器品种按质料分为八种:土曰埙,鲍(木瓜)曰笙,皮日鼓,竹曰管,石日馨,金日钟,木日祝,丝曰瑟。从众多出土的古乐器中,引人注目的是编馨和编钟。编馨是用特殊石头(如玉石)制成的具有若干固定音列的组合馨。 1950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的殷代大理石馨,82 厘米×42厘米× 2.5厘米,音色浑厚如铜; 1970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楚国编馨25 只,其形状已颇为规则,音域达三个八度。编钟是由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的组合钟。1978年在陕西扶风曾出土了西周的青铜编钟,1979年在湖北隋县的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公元前443年的编钟,一套共65件,总重2500余斤,总音域跨五个八度, 12个半音齐全,音色优美,效果极佳,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冶金和乐器制造水平之高超。
  由于重视礼、乐、术、数,我国古代研究乐音数学规律的律学相当发达,《二十四史》有许多律历志的记载。最晚到殷商时期已产生了宫、商、角、徵、羽五声,西周编钟已刻有十二律(由于对乐音成组的认识,而产生十二律,其名称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和应钟,黄钟为十二律中的第一律)中的一些铭文。以黄钟为标准音高之首,逐次按半音降低,就形成了十二律。最早的乐律计算法见于《管子·地员篇》中的三分损益法,约产生于公元前73世纪间,即将主音律的弦(或管)长三等分,取其两份(全管长的2/3,为损一),或增加一份(全管长的4/3,为益一),依次确定十二律中其他各律的方法。这种以弦长为准的方法,与欧洲当时以频率为准的五度相生法是成倒数关系的。16世纪末,朱载堉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和算法。十二平均律是我国对音乐声学的重大贡献。
2)声的传播与发声原理的探讨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记载:陈遵在造江陵金堤(公元512518)时,曾利用鼓声推算高地的高度,可能是利用鼓声的传播速度推算的。这一记载很有意义。
  对于发声原理,东汉王充在《论衡·论死篇》中先说明人的语言是由于气括口喉之中,动摇其舌,张合其口而生的,然后推广到箫笙之管,犹人之口喉也,手弄其孔,犹人之动舌也。宋代张载(10201077)及明代王夫之(16191692)进一步形成(物体)与相冲突而发声的观点:声者,形气相轧而成。可以是两气相碰,如谷响雷声之类两形相碰,桴鼓所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指羽扇生风、飞矢鸣镝)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箫之类(《张子正蒙注》)。明宋应星具体考察了声的发生的几种情况:飞矢),跃鞭),弹弦),裂缯,即撕丝织品),(鼓掌),(挥椎)。他认为发声第一必须有气:气而后有声气本浑沦之物,分寸之间,亦具生声之理,然而不能自生;第二必须是以形破气文章:121.33.238.35 [1970/01/01 19:04]

评论

粤ICP备05077917号